新闻中心

教育学专业举办导师制科研沙龙读书报告分享会

发布时间: 2025-04-06 20:14:02 浏览次数: 作者: 李翔
返回列表

为营造书香校园氛围,提升学生学术素养,增强学术写作能力,近日,教育学专业在田家炳教学楼4305教室举办了导师制科研沙龙读书报告分享会。会议由教育学系副主任王文老师主持,教育学专业大二年级全体同学参加,五位荣获优秀读书报告荣誉的学生代表依次登台,围绕读书报告的选题、撰写与反思分享经验,现场气氛热烈。

于晨围绕《什么是教育》一书展开交流。她从“什么是教育”“教育应走向何处”以及“大学教育”三个方面剖析了该书的核心内容,并重点分享了自己对“爱的教育”这一观点的深刻理解。随后,于晨介绍了黄炎培的教育思想,通过对比黄炎培与杜威对职业教育的不同理解,进一步阐述了自己对职业教育的理解。

刘杰以《“读书的料”及其文化生产》一书的阅读为例,提出阅读不应局限于知识积累,而要注重在书中挖掘自己的思考,通过理解书籍的核心与精华,形成个人对教育思想的独到理解。此外,他强调写作需注重逻辑性,运用合理的框架组织报告内容,以确保文章脉络清晰,同时增强观点的学术说服力,帮助读者更好地把握思想精髓。

李翔以《金榜题名之后》的读书报告为例,分享了自己的写作历程与经验。她建议在阅读过程中寻找写作灵感,通过发现兴趣点和疑问点,筛选出最合适的主题思想。此外,李翔还分享了丰富报告内容的方法,包括关注生活中的热点信息以及阅读相关文献,以拓展知识储备。

韩心茹从作者介绍、核心思想和教育实践三个方面展开,分享了《静悄悄的革命》一书的读书心得。她以“批判主体性神话”“倾听关系”和“润泽的教室”为切入点,提出了“改变教学—学校改变”的观点。此外,她还对比了学科学习与综合学习的异同,并针对当今教育实践提出建议,认为应破除主体性神话,建设润泽的教室和开放的教室。

韦晓芳围绕《大哲学家》一书的读书报告进行了分享。她先阐述该书核心内容,进而剖析自身写作思路:以时间为脉络,在不同时期挑选感兴趣的哲学家深入论述。韦晓芳建议采用总分总等文章结构,以增强条理性和逻辑性,同时通过凝练小标题的方式突出重点内容。

最后,王文老师对本次会议作出总结,鼓励同学们增进师生间、同学间的交流,提议大家依照导师制科研沙龙的进度安排,及时撰写并修改读书报告。此次活动搭建起学术交流平台,不仅让同学们在思维碰撞中优化阅读方法、规范写作格式,还极大地激发了大家的阅读热情和学术兴趣 ,对深化导师制科研沙龙的育人成效意义重大。

审核人:路书红 王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