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艳杰教授做客学校社科大讲坛

发布时间: 2024-12-10 19:03:52 浏览次数: 作者: 于文洋
返回列表

12月9日上午,应教育学部邀请,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哲学研究会副理事长、全国优秀教师、沈阳师范大学迟艳杰教授在千佛山校区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一层会议室举办题为“为建设教育强国理解杜威‘情境问题教学法’的目的”的讲座,会议由教育学部副部长冯永刚教授主持。

讲座伊始,迟艳杰教授抛出关键问题——为何要探讨杜威情境教学法。当下,我国正全力推进人才强国战略,稳步建设教育强国,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成为关键诉求。杜威教育思想蕴含诸多可供我国借鉴之处,是挖掘教育智慧的富矿。同时,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为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明确了目标、问题与创新导向,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深入剖析杜威教育理念,有助于师生精准把握课程方案内核,深入学习和落实课程理念。最后,阅读教育哲学经典,是滋养学术素养、夯实理论根基的必经之路,杜威著作无疑是经典中的翘楚。

紧接着,迟艳杰教授介绍了杜威的历史地位与杜威思想的时代背景。杜威是美国教育界、哲学界的一位传奇人物,他是实用主义哲学奠基人之一,也是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领袖。杜威所处时代,社会经历着疾风骤雨般的变革。工业领域,城市机器大工业高歌猛进,碾碎家庭与手工作坊式生产模式;商业层面,世界市场蓬勃兴起,新交通工具、分配手段日新月异;自然科学与技术发明并驾齐驱,为工商业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而彼时美国国内,亦是难题丛生。垄断财团割据,中产阶级利益岌岌可危;移民潮汹涌,融入主流价值观困难重重;国际上,美国也面临空前考验。杜威敏锐捕捉到这些变化,在其书中写道:“认为这个革命对于教育只有形式上的和表面上的影响,那是难以想象的。”这番论断深刻揭示出教育与社会紧密交织的关系,为其后续教育思想夯实根基。

迟艳杰教授聚焦杜威的核心思想——通过教育传递和培育民主社会的价值,从多维度拆解杜威教育理念。在杜威的观念里,民主绝非仅关乎政府形式,更是联合生活、共享经验的范式。理想的民主主义社会,成员平等畅享利益,通过多元联合灵活调适制度。民主的深层意义,落脚于个人尊严与价值守护,借由互相尊重、容忍、协作,孕育个性、共赴人类生活实验。而教育是民主的基本途径。杜威笃信“教育是社会进步及社会改革的基本方法”“学校是社会进步和改革的最基本的和最有效的工具”。他批判现代学校教育“静听”弊端,不满分科课程割裂儿童生活,力主引入木工、金工等作业,将生活与学习联系起来,还原学校生活本真,唤醒教育活力。

迟教授通过实例分析,深入阐释了杜威“情境问题教学法”的内涵。这一教学法打破传统学科逻辑组织界限,围绕真实情境抛出问题、提出假设,再借实验、观察、分析与综合的流程步步推进,也是典型的经验课程,凸显儿童主体地位,与活动课程理念相通。谈及该教学法的目的,迟教授指出关键有三:一是培养科学思维。杜威眼中的科学方法即思维的养成路径,思维始于可疑情境,是探究、观察与调查的过程,蕴含独创性。抽象思维更是能打破认知局限,从已知探寻未知,极具启发性。思维兼具形式与资料两面,不同学科对应不同思维资料,逻辑学则聚焦思维形式。思维还赋予人类行动目的、催生预防与发明,彰显独特价值。二是丰富事物意义。能思维与不能思维之人,看待事物的视角、收获的价值截然不同。识字与否、职业差异等因素,都会让同一事物呈现多元意义,当中既有提升事物把控力的价值,更有拓展认知边界、丰富内涵的意义。这也启示当下教育要着重培养学生逻辑推理,尤其是归纳推理能力,因其是孕育创新的土壤,诸多科学成果都源于此。三是涵养人的社会性品质。杜威主张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个体的理智自由在合作、解决问题时凸显,要在教学实践里融合态度与方法,培育虚心、专心、有责任心的民主社会公民;让个人态度与逻辑思维统一,构建起内在秩序,达成有效社会控制。

在交流互动环节,同学们踊跃提问,围绕教学实操、理论延展等话题展开热烈探讨,教授耐心地为同学们答疑解惑,现场气氛热烈而融洽。这场讲座不仅为在场的学生推开了杜威教育思想大门,更为同学们理解当前教育领域的重大变革和发展方向提供了理论视角,还激励他们在未来的教育实践中积极思考与创新。通过这样的学术交流活动,研究生能够增强对教育理论的理解,从而更好地应对当今教育领域的多元挑战,为推动教育改革与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审核人:陈正 冯永刚 蔡亮亮